|
河南省科学技术厅 河南省财政厅 关于组织申报2024年度第二批河南省重点研发专项的通知
河南省科学技术厅 河南省财政厅 关于组织申报2024年度第二批河南省重点研发专项的通知 豫科项〔2024〕36号 各省辖市科技局、财政局,济源示范区管委会科技、财政管理部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各县(市)科技、财政主管部门,国家高新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省直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加快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提升产业链创新整体效能,根据《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河南省省级创新研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现将2024年度第二批河南省重点研发专项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条件 (一)项目应按照省重点研发专项指南发布的专题进行申报,围绕我省重点领域产业发展,聚焦重点方向,不在指南范围内的项目不予受理。 (二)项目负责人原则上应为该项目主体研究思路的提出者和实际主持研究的科技人员,年龄不超过60周岁(1964年7月31日后出生),鼓励青年创新人才担任项目负责人;每年用于项目的工作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同一项目负责人原则上每年只能承担一个省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申报同一年度多类计划项目的,根据各类计划项目立项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查重确定。 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专项在研项目负责人不得申报;已承担省财政支持的科技计划项目且截止到2024年7月31日逾期未结项的,不得申报。 (三)项目申请单位应为在我省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注册时间为2023年7月31日前,建有省级(含省级)以上研发平台,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对一流大学(科研机构)郑州研究院实行绿色通道制度。 项目申报单位、参与单位以及团队成员诚信状况良好,无在惩戒执行期内的科研严重失信行为记录和相关社会领域信用“黑名单”记录。 (四)项目申请单位为企业的须有实际研发活动,上年度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大中型企业不低于1.5%,其他企业不低于3%。已承担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专项逾期尚未结项验收,或近3年内存在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专项验收不通过的企业,不得申报。 (五)项目实施周期原则上不超过3年,单个项目申请财政支持资金一般不低于100万元。其中,项目申请单位为企业的,投入项目研发的自筹资金不低于申请财政资金的3倍;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贯通产学研用,项目申请单位为事业单位的,投入项目研发的自筹资金不低于申请财政资金的1倍。省财政根据项目年度执行计划和经费实际需求分年度拨付支持经费。 (六)各申报单位应加强项目审核,强化科研诚信管理,加强科技伦理审查。同一项目已获得省财政资金支持的,严禁重复或变相重复申请专项资金立项支持。对同一单位同一研究方向申报项目,限推荐申报1项,鼓励单位内部加强资源整合、形成优势团队。 (七)鼓励各地、各部门统筹资源、联动支持,鼓励骨干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联合申报、协同攻关;产业化应用项目原则上由企业牵头申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牵头申报的应有企业参与;省实验室按照任务型创新模式,自主实施重大创新项目,符合条件的直接纳入省重点研发专项管理,不再参与竞争申报。 二、组织方式 (一)隶属于省直部门(单位)的通过省直部门(单位)申报;其中,中央驻豫单位以及省科技厅归口管理的预算单位通过科技厅申报。 (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国家高新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项目通过管委会申报; (三)其他单位均通过所在省辖市、县(市)科技主管部门申报;财政部门(省直财务部门)按照预算管理级次进行审核报送。 各推荐单位对所推荐项目的真实性等负责。 三、申报程序 项目申报采取网上申报的方式进行,由项目申报人、项目申报单位和推荐(主管)单位登录系统进行申报和推荐,无需报送纸质材料。 (一)用户注册。个人(申报人)和法人(单位管理员)用户须在河南政务服务网(http://www.hnzwfw.gov.cn)注册并实名认证后,才能登录系统,已完成注册和认证的用户仍使用原账号。各主管部门(单位)管理员用户仍使用系统统一分配的账号登录系统。 (二)单位信息填报。申报单位基本信息统一由法人(单位管理员)在提交本单位项目之前填写或更新完善,法人(单位管理员)提交后,单位所有申报人均能及时共享显示,不需单独、重复填报。 (三)项目信息填报。项目申报人按照指南要求,使用个人账号登录“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http://xm.hnkjt.gov.cn/)”填写项目申报书及预算申报书,完成后提交至申报单位。法人(单位管理员)使用法人账号登录系统审核项目,提交至科技主管部门(单位)。 (四)审核推荐。科技主管部门(单位)严格按照申报指南要求审核项目,将审核通过的项目预算申报书转送财政主管部门(单位),财政主管部门(单位)对项目预算申报书审核通过后,由科技主管部门(单位)统一将项目推荐提交至省科技厅。 各级科技主管部门(单位)与财政主管部门(单位)要及时沟通、密切配合,为科研人员项目申报提供服务保障。 四、受理时间 个人和法人在线填报、提交申请材料的时间截止至2024年10月9日17:30;科技、财政主管部门(单位)审核提交时间截止到10月10日17:30。 请项目申报人如实填写项目申报内容,确认提交前可以多次修改保存;科技、财政主管部门(单位)审核期间退回修改的项目可以再次提交;已提交至省科技厅的项目不再退回修改。请各项目申报人、单位管理员和主管部门严格按照时间要求进行填报、提交并审核推荐,逾期系统将自动关闭相应权限;系统关闭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再修改、补充申报材料。 五、咨询电话 (一)系统注册、填报、提交等问题咨询 省科学技术情报中心: 0371—65974111 (二)项目指南咨询 电子信息领域: 0371—85510761 先进制造领域: 0371—65936658 新材料领域: 0371—86561672 新能源与交通领域: 0371—86548303 生物医药领域: 0371—86233529 资源环境与社会事业领域: 0371—65967328 农业农村领域: 0371—65952818 (三)申报业务咨询 省科技厅项目统筹处 0371—86561692 省财政厅科技事业处 0371—65802522 2024年8月20日 (来源:河南科学技术厅官网) 附件:2024年度第二批河南省重点研发专项项目申报指南 2024年度第二批河南省重点研发专项项目申报指南 一、电子信息领域 专项1:微纳电子与光电子 围绕微纳电子、光电子、集成电路等产业全链条创新需求,支持新器件、新工艺、芯片集成等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高速光通信、射频、基带、智能信息处理等芯片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微纳力学、光学、量子等智能感知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高可靠功率器件、高速微型连接器等光电子、微电子器件及集成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及可靠性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专项2:新型显示与智能终端 围绕新型显示器件制造、成像控制及智能终端等新型显示与智能终端产业全链条创新需求,支持智能感知、轻量集成、高分辨率QLED/OLED、全彩Micro LED等关键显示技术研发及示范应用;高端智能光学成像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舒适智能可穿戴设备、高效灵敏型智能终端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专项3:人工智能与大数据 围绕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产业全链条创新需求,支持多模态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类脑智能、训推一体平台等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应用;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农业、智慧水利、智慧安防等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无人机群导航、通信、自组网等协同控制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多模态数据融合、数据资产安全和数字孪生等数据要素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 专项4:先进计算与区块链 围绕国产芯片、操作系统、超算/智算平台等先进计算产业全链条创新需求,支持超高速大容量存储、区块链等关键技术研发及行业示范应用;基于智能计算、隐私计算、量子计算、边缘计算等先进技术的新兴软件研发及示范应用;复杂环境下网络节能安全协同、隐私保护、风险预测评估、多元化可信接入等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专项5:新一代信息网络通信技术 围绕多模态网络、信息保密传输、5G/6G关键技术、网络空间安全治理、网络弹性测评等产业全链条创新需求,支持智能自主系统管控、云网智能融合、网络弹性工程等关键技术研究、设备研制和产业化;信息编译、解析、加密与保密传输等关键技术及系统研发及示范应用;5G/6G无线信道环境、信道编解码、抗干扰等关键技术研发及示范应用;低轨卫星精密测量与控制、激光通信、动态组网、精准导航等关键技术研发及多源时空信息融合应用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可信服务环境构建、数据智能化治理、网络安全防护等关键技术研发、设备研制及应用。 二、先进制造领域 专项6:高端仪器仪表和智能传感器 围绕高端仪器仪表和智能传感器产业链重大创新需求,支持高效质谱、光谱、色谱科学分析/检测仪器,高端物理性能测试/测量仪,新型化学分析测试仪,复杂环境下高精度气体标定和仪器检测溯源技术,智能化、高分辨率气体检测设备,高效、高精度、高分辨率缺陷检测设备;高精度电流互感器,高精度电能表;复杂环境下系统状态监测和环境感知设备;基于MEMS技术的各类高性能传感器,新型柔性传感器,新型生物传感器,多参数融合的智能工业传感器、智能网联节能监测传感器,新型土壤温度、湿度、酸碱度传感器。 专项7:高端工程装备 围绕先进工程机械产业链重大创新需求,支持绿色智能高效矿山和建筑装备,矿山运维智能控制系统,智能化隧道掘进、地下工程关键装备,绿色智能路桥建设及养护装备,极端环境下智能起重装备、运载装备,高效节能动力工程技术及装备,超长管道内壁防腐关键技术及装备,管道内外缺陷综合检测技术及装备。 专项8:航空航天关键装备 围绕航空航天产业链关键环节重大创新需求,支持飞行器关键核心零部件设计、制造及检测关键技术,多用途、长航时、大载重无人机及核心零部件,基于氢能、重油等新型动力的无人机及核心零部件,无人机搭载系统校准技术,基于大数据的无人机信号智能分析技术,违规飞行无人机的多技术融合探测识别和反制技术,机载光电探测设备,机载空气循环及压力调节系统,机载数据采集、故障智能诊断系统,航空航天用高精度测量仪、新型光电液连接器、紧固件、特种阀门及管路。 专项9:机器人与智能制造 围绕智能机器人、工业母机、智能制造等产业链重大创新需求,支持无人智慧物流运输系统、智能巡检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康复机器人;机器人用高精度精密减速器、伺服驱动系统、智能控制系统、群机协同系统、人机协同系统;高精度、高速度、高可靠性智能数控机床、关键核心零部件与数控软件;半导体制造专用生产、检测关键设备;特种材料、超硬材料、耐火材料用智能生产、检测关键设备;微纳零部件加工、检测关键设备;高适应性智能成套生产线及关键设备,智能生产线控制系统;面向行业的设计、制造、检测、运维等工业软件及工业互联网平台。 专项10:关键基础零部件与共性制造技术 围绕关键基础零部件、先进共性制造技术重大创新需求,支持严苛条件下关键功能部件、传动件、连接件、支撑件的高可靠性、高精度、长寿命设计制造与验证关键技术;大型回转件、支撑件精密加工及智能检测关键技术;特种工具、专用零部件的先进设计与制造技术;大尺寸、异形构件轻量化设计与绿色制造关键技术;新型增材修复与再造技术。 三、新材料领域 专项11:高端超硬材料及制品 围绕超硬材料产业链创新需求,聚焦先进超硬材料及制品关键核心和前沿技术,重点支持高性能高品级金刚石、立方氮化硼及其复合材料制备,关键原辅料开发,重大装备、重大工程、关键领域用超精密超硬材料工具开发,高品级晶种片、培育钻石切磨抛、金刚石半导体材料、光电声热功能性研究及应用。 专项12:先进尼龙及高分子材料 围绕尼龙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纺织服装产业链创新需求,聚焦尼龙及高分子材料关键原料合成、高端产品研发、再生材料制备和应用,重点支持高性能聚酰胺、聚碳酸酯、聚乳酸、芳纶、氨纶、热塑性聚氨酯、高端聚烯烃、聚酰亚胺、聚醚、聚苯硫醚等尼龙及高分子材料合成关键技术,高性能纤维、高品级制品制备技术研发及应用。 专项13:先进金属材料 围绕先进钢铁材料、铝基新材料、铜基新材料、先进合金材料产业链创新需求,聚焦面向重大工程、重大装备、特殊场景的高端金属及合金制备和应用,重点支持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用高性能钢铁、铝合金、铜合金、钛合金、镁合金、钨钼合金、镓合金、铅锌银合金材料制备技术研发及应用,支持金属再生绿色制备技术研发。 专项14:新型陶瓷及绿色建筑材料 围绕绿色建筑材料产业链创新需求,聚焦绿色建筑材料、新型耐火材料在重大工程、重点领域的功能化、绿色化、智能化制备和应用,重点支持高性能耐火材料、高端工程陶瓷、高效隔热材料、建筑节能玻璃、特种水泥制备技术研发及示范应用。 专项15:高端功能材料 围绕支撑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需求,聚焦重大工程、核心装备、重点领域的功能材料开发,重点支持先进电子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碳基新材料、纳米新材料、增材制造材料、关键催化材料、高端隐身材料研发与应用。 四、新能源与交通领域 专项16: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 围绕我省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产业链,聚焦先进输变电、智能配用电、新能源以及大规模新能源消纳等技术创新需求,重点支持大规模新能源送出、源网荷储一体化、高电压大电流快充、风电装备关键零部件、新型高效太阳能电池、光热发电等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专项17:氢能与新型储能 围绕我省氢能产业链及新型储能,聚焦氢制取、储运、加注、燃料电池和新型储能等技术创新需求,重点支持轻量化大规模氢储运装备、加氢站用大流量压缩机、低成本高性能氢燃料电池催化剂、高性能铅碳储能电池、储能电站安全预警等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专项18:新能源汽车 围绕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聚焦新能源汽车整车、电机电控、汽车电子、关键零部件等技术创新需求,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智能座舱、高带宽高可靠通信、智能转向系统、热管理集成模块、商用车轻量化零部件、智能检测装备等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专项19:新型电池 围绕我省新型电池产业链,聚焦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固体电池等技术创新需求,重点支持高性能正极材料及前驱体、高能量硅基负极、新型低成本电解质、高安全低成本锰系锂电池、固态电池等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专项20:交通运输 围绕我省交通运输和枢纽经济发展,聚焦基础设施建养、智慧交通、绿色低碳、安全应急保障等技术创新需求,重点支持车路云一体化、路桥新型建造及智能化养护、路网风险智能协同管控、机场飞行区道面冻融病害治理、低空交通运行管控与服务等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五、生物医药领域 专项21:临床疾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 针对癌症、心脑血管、呼吸和代谢性疾病开展筛查、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研究,形成可推广应用的主动健康干预、精准诊疗等新技术、新方案;开展器官移植及预后新技术研究。聚焦生育健康、妇儿健康等临床突出问题,开展生育障碍、妊娠期相关疑难危重疾病、出生缺陷、儿童生长障碍等发病机制、早筛早诊、精准防控、临床治疗的研究与示范。利用纳米医学、医学影像、分子生物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类器官与新材料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开展免疫治疗、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前沿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与示范,开展用于临床早期筛查、诊断、治疗和康复的新设备研发。围绕中医药传统优势,聚焦亚健康、骨伤、衰老等开展中医药特色诊疗研究,形成规范可行、可推广应用的中医药防治方案(指南、共识、特色产品、设备装备等)。 申报说明:该专项由事业单位牵头申报的,自筹资金配套比例不作强制要求。 专项22:中医药现代化 开展中药创新药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开展改良型新药、同名同方药的研究;开展经典名方和大品种二次开发。基于中医药理论,开展中药防治疾病关键成分发现与评价。运用新材料、人工智能、先进传感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开展中医智能化诊疗设备研发及示范应用。开展中药材标准化、规范化生态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药食同源大健康产品开发。 专项23:医疗器械 围绕重大临床需求,开展医学影像类、诊断类、治疗类等高端仪器设备研究及示范应用;基于分子诊断、免疫诊断、基因测序、微生物检测、质谱检测等技术,开展关键原材料、新型诊断产品关键技术研究;开展使用量大、应用面广的新型、高效、可降解、可吸收等高附加值医用材料及个性化植介入材料研究;基于虚拟现实(VR)和人工智能(AI)深度融合,开展智慧诊疗设备、系统研发及推广应用。 专项24:药物创制 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方法,突破药物创制中设计、筛选、评价、质控等关键核心技术。围绕化学药物作用新机制、新靶点、新结构、新剂型,开展创新药物及改良型新药研发;围绕抗体药物、新型疫苗、基因治疗、重组蛋白,开展生物药物研发;开展市场前景好、疗效确切的高端仿制药和生物类似药研发;开展高附加值的关键医药原料、中间体和新型药用辅料研发。 专项25:生物技术与生物安全 围绕生物制造创新发展能力和生物安全保障能力的提升,支持开展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相关技术研究,建立绿色生物制造工艺技术体系,实现规模化生产与示范应用;开展生物资源安全保障、生物安全事件防范应对新技术、新装备研发和应用示范。 六、资源环境与社会事业领域 专项26:大气、水、土壤污染综合治理 围绕生态环境保护,聚焦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科技需求,重点支持大气氮氧化物、氨污染治理新技术及装备研究,流域及汇入河水生态修复、非常规水综合利用、水质持续改善的自然与人工结合关键技术,针对用量大、危害人类和环境安全的特定环境新污染源头控制技术。 专项27:资源开发利用及高效节能 围绕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节能减碳及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聚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科技需求,支持工业节能降碳和能效提升关键技术,绿色建筑技术及产业化,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及开采技术,清洁能源高效利用新技术。 专项28: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 围绕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科技创新需求,支持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技术与装备,废钢铁、废有色金属等再生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与装备,农业废弃物、厨余垃圾等固体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技术与装备。 专项29:安全生产与社会安全 围绕防灾减灾救灾、生产安全、科技兴警等科技创新需求,支持自然灾害、综合性灾害、火灾等重大灾害精准防控关键技术,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研发;支持危险化学品、矿山等重点行业安全生产、灾害防控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支持“情指行”一体化实战、智慧监管、智能警用装备等警务技术研发。 专项30: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围绕文物保护、研究、管理和利用科技创新需求,支持文物保护、应急保护及修复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凸显中原文化特色的文物知识图谱等文物展示传播技术。 七、农业农村领域 专项31:新型种质资源创制的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围绕种质资源创制中的共性关键技术开展科研攻关,研究创制新型种质资源的新方法、新技术与新理论,研发开展相关研究所需的新仪器和新设备,研究作物和畜禽表型精准鉴定技术,解析主要作物和畜禽重要性状分子机制,研究优异性状聚合技术,为创制符合未来育种目标、专项性状突出、遗传背景清晰的新型种质资源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撑。 专项32:河南省优势特色作物、畜禽及水产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示范 围绕我省主要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经济作物、果蔬、食用菌、中药材、特色花卉苗木、畜禽、水产等,开展重要性状关键基因挖掘、育种技术创新与应用、新品种选育与示范,创制育种性状表现突出的优异种质资源,选育出高产优质绿色高效的突破性新品种并进行配套栽培(养殖)模式示范推广。 专项33:农作物绿色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及集成应用 研发我省主要农业有害生物实时监测及预警技术,构建病虫草害实时监测与预警信息服务平台;研发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生态调控等农作物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高效精准对靶施药(或生防产品)技术和装备;集成构建精准、绿色、高效的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技术体系,实现农药减量增效。研发农作物养分链一体化管理和土壤地力提升技术,以及农作物秸秆肥料化、基质化、能源化、饲料化技术;研发节水灌溉、有机替代、水肥药一体化高效施用和平衡施肥新技术及智能装备,支撑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化肥减量增效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的原则,研发新型栽培模式和方法,集成构建农作物丰产高效精简绿色规模化生产技术体系,建立相应技术标准,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进一步提升粮食及整体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专项34:畜禽健康养殖及重要疫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动物健康养殖关键核心和共性技术研究。围绕饲料品质和利用率提升,研制推广替抗发酵饲料、绿色饲料添加剂、酶制剂、植物提取物等绿色饲料。围绕当前严重危害养殖业和公共卫生安全的动物疫病及人畜共患病,研制基因工程疫苗、mRNA疫苗、分子标记疫苗等新型疫苗,替抗新兽药,国家标准物质,快速诊断试剂及装备等;开展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病源头防控技术、产品以及流行病学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创新研究。 专项35:现代食品精深加工与质量安全技术研发 围绕食品风味质量控制、功能性食品开发、食品冷链相关核心技术、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等开展专项研究与应用示范;研发农产品减损、综合利用、农产品加工有机废弃物高值转化关键技术与装备,构建农产品营养大数据库技术体系,形成农产品功能性营养因子分析、鉴定和高效分离纯化技术,农产品的风味分析及保持关键技术,贮藏保鲜及流通中营养成分保持技术及装备,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与品质控制技术。贯通基础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典型应用示范科技创新全链条,提高食品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撑河南省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专项36:智慧农业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针对我省智慧农业与智能农机装备发展需求,开展农业图像识别、农业人工智能、智能农机装备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开展农业系统模拟研究,开展农机装备高效节能环保技术研究,开展氢能/甲烷农机新型动力系统研究、混合动力研究,研究动力换挡、无级变速、无人驾驶等关键技术,开展农业传感器与机器人技术研究,研究适合农业复杂环境的传感监测技术,研究开发种苗生产、精量栽插、精细修剪、病虫疫害管理、采摘输运、分级分选、自动包装等智慧化技术和装备。 |